隨著疫情進一步的反復,一些企業的整體營銷節奏往往被打亂。
小編的一些客戶就曾經跟小編抱怨:
眼看著別人直播帶貨大賺一筆,或者用小紅書帶來了大量免費流量,自己什么都想做,又不知道怎么做。
陷入了營銷三不知的局面:不知怎么怎么做推廣,不知推廣預算如何分配,不知推廣平臺到底有什么價值和效果。
實際上在企業營銷推廣層面確實有很多企業面臨著這些問題。
老牌新媒體微信、微博似乎是企業必備,抖音、快手、B站等新銳似乎是更廣闊的流量池。
更多社交媒體平臺的崛起,讓很多品牌的日常營銷推廣在逐漸的轉移,推廣策略也開始轉型。
但如何選擇平臺,并根據平臺優勢選擇對應的營銷策略。
對于當下許多品牌來講,卻是個棘手的問題。
為了讓更多朋友了解各類營銷平臺的價值和相關的投放思路,這次,我們把整個新媒體生態做出宏觀的分析。
并對微信、微博、抖音、快手、小紅書、B站、知乎等新媒體平臺進行系統和深度的剖析,讓各位品牌方朋友在面對營銷工作時,能做到心中有數,有的放矢。
一般而言,我們把媒介分為傳統媒介平臺和新媒介平臺。
傳統媒介平臺,比如像電視、廣播、報紙、雜志等,這些都是單向化的、中心化的、信息不對稱的,是一個單向傳輸的信息平臺。
新媒體平臺,無論是微博、微信、抖音、快手、小紅書等,它都是線上傳播、多元交叉傳播方式、更去中心化的傳播,所以它信息更碎片,但是更充分。
以前我們聊品牌建設,傳統轉化路徑都是以貨為中心。
這是典型的漏斗模型,從曝光到認知到偏好與喜愛,然后再到購買再到忠誠。
此外,傳統媒介的價值鏈條是非實時的和不連續的。
當我投放了電視廣告,我只能監控收視率,大致的覆蓋范圍和覆蓋人數。
最后的銷售轉化和傳統媒介的營銷費用的投放很難進行精準的匹配。
所以通常傳統的營銷模式都稱電視廣告等形式的營銷工作是“媒介支持”,而不是直接實現轉化。
現在新媒體的轉化路徑是以人為中心。
無論是品牌建設還是銷售轉化,都是圍繞人去做更多的介紹、種草、購買等,轉化是時時在發生,處處在發生,更像是一種漣漪式的轉化模式。
所以如果從媒介視角來看,我們就需要從單一的傳播視角,轉化為從生產到服務的全渠道商業增長視角。
我們可以看一下微播易2021年9月的數據,這是新媒體投放的平臺占比趨勢圖。
微播易2021年9月的數據
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,微博、抖音和微信占比非常高;
小紅書由于快消、生活方式的品牌比較多,投放量級也很大;
緊接著是b站,其他里面包括知乎、秒拍、一直播、淘寶直播等,最后是快手。
其中,在各個平臺里,中腰部達人的投放,是現在各個品牌投放的主力。
在抖音、快手、B站,尾部的KOL和UP主投放也相對較多。
可以看出,腰部和長尾的賬號如今越來越受到廣告主的青睞。
此外,越來越多的品牌主會選擇組合的方式做投放。其中66.4%的品牌會選擇2~4個平臺的合并投放,18.6%的廣告主選擇5~7個平臺。
以快消行業為例,像母嬰育兒、食品飲料和美妝日化,都用的是組合方式。
比如說母嬰育兒最大的組合方式是抖音+微博+微信;
食品飲料是抖音+快手,因為它的單價比較低,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平臺曝光機會;
美妝日化更側重于轉化的平臺,比如小紅書+抖音+B站+微博等。
由此可見,社會化媒體營銷整合化的趨勢,在當下越來越明顯。
但是平臺這么多,在用戶層面,不同平臺的用戶特點是什么?
這些用戶有什么樣的行為偏好?
在營銷層面,品牌應該怎么做,有什么樣的營銷資源可以用?
有什么轉化和變現的機會?
在案例層面,有哪些有趣并值得分享的案例?
接下來一期,我會對這些平臺進行逐一介紹。